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干什么都没兴趣

时间:2020-08-20点击次数:224

现在网络社会,孩子的成长环境被网络包围着,自然而然也就学会了模仿父母使用网络产品,为了过度沉迷于网络和游戏,父母必须告诉孩子一个底线原则:如果用无聊的方式来打发无聊,那只会觉得更无聊。意思就是,如果毫无节制地玩手机、打游戏、看电视,以此打发无聊,不但毫无收获,时间一长只会觉得更加无聊。

无聊厌倦的重点并不是手机或游戏提供的体验值的下降,而是自身阈值的上升。阈值是什么意思呢?阈的意思是界限,所以说阈值又叫临界值,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较低值或较高值。

手机、游戏等如果长期的带给孩子一定的感官或心理刺激,以后再想要有良好的体验就必须要有**过阈值的体验才会带来真实的情绪波动。

如果家长出于升学、自身爱好或攀比的目的,强迫孩子进行某种兴趣爱好的学习,孩子的学习效果一定不会很好。因为那只是家长的兴趣,而不是孩子自己的兴趣,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有不好的体验,一旦**会就会很快放弃学习,这样的兴趣培养方式无疑是很失败的。


真正的兴趣,一定是孩子从内心喜欢并想要去学习的,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,孩子才愿意一直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坚持做的事情。

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“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,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。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,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、要求和愿望的人。”

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是非常多样的,这些爱好不一定必须成为我们的优势,或者是特长,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爱好中收获到愉悦的情绪体验,也可能因为这些爱好而获得好的友谊,只要我们能够从中有所收获,愉悦的情绪,或者是技能,又或者是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感悟,这样就足够了。


下班之后回到家,如果我们作为父母能够拿起书,带着孩子一起亲子阅读,读平日里休闲的时间,能够带着孩子一起去阳光底下谈谈心,踢踢球,去博物馆,图书馆,收获一些精神食粮。走到户外,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风采。

孩子玩手机并不是不可控制,手机并不是洪水猛兽,它是一把双刃剑,如果我们用的好,那对孩子的学习就是一个好的帮手,好的工具,就像现在全民上网课,都是在通过网络、手机学习;如果用的不好,那肯定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。


很多家长会苦口婆心的在劝说孩子,叫孩子不要去玩手机、玩游戏、天天的看电视,但却从不反思自己,如果我们自己能够放下手机、放下微信朋友圈儿、放下微博,那孩子怎么又可能天天的拿着手机玩游戏呢!

之前问过一个家长:“你是怎么劝说你的孩子去阅读而不是玩各种电子设备的呢?”

她说:“孩子们不听我们的,他们模仿我们。”

孔子云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

这关键是要看家长是如何做的,如果想让孩子戒掉玩手机的习惯,那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到。

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。

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、人工智能的时代,我们要学会把手机变成学习、成长的工具,而不能被手机所控制。

欢迎咨询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怎么办等问题


http://hnlfjy.b2b168.com

产品推荐